查看原文
其他

此城彼色|远离繁华,一片野蛮生长的“没顶”绿地

野蛮生长的 安邸AD 2022-10-24

你会用什么方式去记住一座城市?上海、北京、成都、深圳……《安邸AD》携手Benjamin Moore美国本杰明摩尔涂料,以色彩作为索引探索一座城、一片园、一方土,为它们归纳出不同的性格。


继为北京、上海、深圳后,我们携手艺术家徐震、2020年AD100 Young设计师兼活络空间设计事务所联合创始人吴佳音,将活络气氛、蓬勃生机注入远离都市喧嚣、又有创作灵感在野蛮生长的崇明岛。




“我有点厌倦城市里那种规矩、稳定、安全的生活节奏......这里不像常规美术馆要买票,像个白盒子,它两个星期就会长出一些叫不出名字的、特别丑的植物,对于创作者来说却更有生命力,它有值得期待的东西,而你自己可以参与进来。

— 徐震,没顶公司创始人


没顶美术馆位于崇明岛的最西边,旁边是西沙湿地、明珠湖,再往西即到达黄浦江入海口。从2019年开始,徐震开始陆续在崇明岛做一些艺术项目,最早是一个没顶雕塑公园,然后是一些大地艺术季项目,最近,他正在紧锣密鼓地准备没顶美术馆的开幕,还包括一系列艺术家驻留项目;徐震身后的作品为《永生-河北省博物馆唐朝白石菩萨立像、青州龙兴寺北齐卢舍那法界人中像、曲阳修德寺石菩萨像、阿法埃婭神庙》。

从艺术家徐震、徐震®再到没顶公司的“没老板”,无论你怎么看待他,他一直以一种诚实而尖锐、混沌中清醒的姿态,与这个时代互相玩弄,欢迎人、体制与自然彼此“侵犯”。来到他位于崇明岛的没顶美术馆及驻留艺术家基地,我们更切身感受到他采访里反复提及的“野生”,即艺术野蛮生长。


“2020年我们在绿华镇拿了一片原来废弃了养鸡场,这里很荒,周围被100亩野草花园包围,我想改造成一个属于自己的全新没顶美术馆。”从市区前往养鸡场大约需要两个小时车程,入夜后的小岛几乎没有人影,土地空旷、环境纯粹,动植物也多了几分原始与粗犷。

没顶美术馆地处崇明岛绿华镇,这里在1980年代曾是养鸡场,周围被100亩野草花园所包围,如今已成为一片被废弃的荒地,附近原生、粗犷的环境是徐震心目中理想的、适合做艺术类活动或美术馆的地点。

向左滑动

多年以来,他厌倦了那些设计感很强、干净得像白盒子的美术馆和画廊,他要完全颠覆、彻底“背叛”那种符合中产阶级审美的创作及观赏方式。徐震打造的没顶美术馆隐身于荒野里,错落地形成一片植物与艺术恣意生长的建筑群落,厂房砖墙残破不堪,屋檐也几乎完全剥落,里头杂草丛生,甚至有蛇与马蜂出没,他觉得这样才够野生,也符合当代艺术的节奏与特性。

没顶美术馆所在的区域泥土咸度、碱性较高,难以种植丰富美观的植物品种;园区的展厅即原为废弃养鸡场的厂房,屋顶大多已经剥落,墙体和外立面长满了青苔,野生植物与破旧的建筑相互纠缠、冲破屋檐,而徐震的作品则贯穿其间,巧妙地与周遭环境相融合,从一开始,他就主导这种“让艺术成为首要,而非建筑跑在前面”的核心策略。

“当代艺术一直处于变化中,它节奏快而多元,同时稳定性很差,这里的建筑形态刚好允许我们经常进行改动调整,而不是专门造一个房子去匹配艺术,没有这种压力,对激发创造力来说也很有帮助。”徐震说道。


这里没有漫长的排队、攒动的人头、拘束的隔离线,人身处在大自然里,观看通透光影、新鲜空气与天然环境音与作品之间的细微互动,巧妙呼应“没顶”的丰富含义。

没顶美术馆完全颠覆城市里“白盒子”的展览概念,它会漏雨、漏风、没有白墙,地面坑坑洼洼,还有各种植物直接长进屋里,艺术品也几乎完全裸露在外,徐震选择尊重生态,没有进行大规模改造,而把艺术品根据场地现状的样子去植入。

徐震认为,“好的艺术方式就不要去负责”,除了在项目的出发点上,也包括艺术品所在的场域。“我们也在做实验,比如把高跟鞋和希腊柱放在没屋顶的破房子里,可能有些人会考虑安全性,觉得大风来了会砸到游客,但我们会想大风来了就不要进去,因此尽量不去考虑会影响视觉和表达的事情。”他说道。

徐震®,永生(希腊柱,高跟鞋),2020,树脂、钢、喷漆、矿物颜料,820 x 390 x 133cm

向左滑动

从一开始,徐震就没有规划美术馆的理想状态,他边做边想,一步步实验,一次次调整,反而打破了那些格式化的“风景”的定义,“很多风景都被过度归类......刚开始我们想做网红式的绿化,结果过两天民工造个岗亭、拉条电线,又或者是刚弄完的东西一辆货车给你碾过去了,所以我觉得这样的环境也无所谓,不需要那么精致的东西。”


徐震认为,这种人跟体制和所谓的自然一直在互相侵犯的状态还挺好,“被(自然)破坏了一年,我再想办法在破坏的基础上再增加一点。”他笑说。

2007年,徐震创作了巨型装置《无题》:一只恐龙被一劈为二,分别装在两个 10m×2m×3m 的透明玻璃柜里。从作品的形式来看,《无题》的存在所针对的正是全世界最著名的当代艺术作品之一——达明·赫斯特的《鲨鱼》。

环顾周围野草疯长的环境,徐震讲述自己赋予在项目上的复杂情感,“如今艺术创作的环境变化和节奏越来越快,艺术家成长速度很快,反而会产生一种虚无感......某种程度上我们觉得可以把控现实,但有时候又觉得应该远离一点,跑到这里来是可以的。”


言谈之间,他故意避谈没顶美术馆的具体位置和功能划分,“我们还需要时间去思考、去实验,在不同心情、年龄和状态下如何面对离城市有一定距离感的建筑空间,在慢慢消化后,可能会觉得没顶美术馆它应该在某个阶段是某种方向,换个阶段它就变了。”

除了举办展览之外,没顶美术馆也将定期举办艺术家驻留项目,在距离没顶美术馆200米外的地方,没顶团队建造了可以提供艺术家驻留,也有咖啡馆、展厅和图书馆等活动设施的基地园区。

不过可预知的是,未来没顶美术馆将定期举办艺术家驻留项目。在这里,艺术变得触手可及,甚至和草木共同生长,散落在田地里的农舍化身为天然美术馆,成为真正被看得见的风景。“场”与“域”对感官的影响被不断放大,嘈杂鸟鸣、荒草过风、雨水拍打雕塑的声音,艺术创作有了更有力度的能量,观众看待艺术的角度也更野生、更变幻、更自由。



“让我畅想这里未来的图景,我觉得会是冲突的、矛盾的、充满生命力的,大家觉得崇明岛很平静 ,那咱能不能来点不平静的?平静和不平静的碰撞才是它最可贵的地方。”

— 吴佳音,活络空间设计联合创始人


美术馆和包含三栋楼的艺术家驻留基地园区有着微妙的互动,就像市区和崇明岛的关系,美术馆会提供宽敞的空间展示艺术品、举办展览和开放性的艺术活动;设计师对其中一栋建筑的屋顶进行改造,俯视角度下,椭圆形平台形似徐震的滑板作品,于是设计师将滑板涂鸦搬到屋顶上,并配合Benjamin Moore的Aurora Borealis果绿色外墙漆,呈现出一块巨大的亮绿色“滑板”。

向左滑动

事实上,徐震在崇明岛的项目焦点并非是某座建筑,而是一片生态业态,其中包括美术馆旁边配套的艺术家驻留项目基地,一座由活络空间设计事务所操刀负责的公共开放园区。“受徐震邀请,我们在养鸡场附近打造了一个充满艺术生态环境的园区,三栋楼的规划跟养鸡场的业态形成配套的关系。”主设计师吴佳音介绍道。

自2010年于中央圣马丁艺术学院的空间叙事硕士专业相识,吴佳音与王懿泉已一同在城市空间设计领域钻研达十年之久。2018年,在学院时期已有合作基础的两人决定联合成立跨学科空间设计事务所——活络(Acts and Pathways),为城市空间、活动、建筑等设计项目提供区别于传统空间实践的新思考,去年,事务所入选“AD100 YOUNG中国最具影响力100位建筑、室内设计新锐”榜单。

有趣的是,她觉得两个地块的规划像极了崇明岛与上海市区,“崇明岛和上海市区之间的关系很微妙,它离上海其实不远,人流量却不是特别多,岛上原始自然的环境和市区现代化的样貌也具有对抗性。”她继续说。


如果说没顶美术馆那边是展示丰富作品、举办开放性的艺术活动,那三栋楼所在的区域就是相对私密的配套园区,这种相辅相成的关系也贯穿于眼前三栋楼的设计中。“我们添加了住宿及艺术家驻地创作的功能空间,还有咖啡厅、图书馆、沙龙类活动的区域。”

考虑到未来使用的需求,设计师为地块规划了各具有不同功能的三栋建筑,一栋是宿舍楼(北楼),西小楼用作艺术家驻地计划,划分出了一个艺术工作室,还有一栋南楼会作为多功能空间使用,未来将进行咖啡、餐饮、图书馆阅读等互动活动。

向左滑动

在改造的过程中,设计师也最大程度地考虑到空间与周围环境的互动。“住宿楼的三层空间均采用开放式设计,尽可能为人们观赏周围生态提供不同的角度。”吴佳音解释说。


拾级而上,葱郁的橘园和幽静的小河映入眼帘,视野瞬间变得开阔,“对面的平房原本是坡屋顶,它会挡住一部分采光和视野,当把坡屋顶改成平顶之后,直接打开了住宿楼二楼的视野,人可以看到远方的环境。”

多功能空间所在的建筑被赋予了开放的姿态,首先因为它优越的地理位置,前面是一片开阔的橘园,中间隔着一条小河和一条通往养鸡场的石头小径,设计师将它尽可能地通透化及公共化,大片落地窗、螺旋楼梯及观景平台,空间氛围始终保持开阔流动,室内不仅可以用做艺术展厅,也可以进行咖啡、餐饮、阅读、沙龙等活动。

最靠近橘园和小河的南楼建筑,设计师将它设定为多功能用途,“从外观到功能上,我们都希望它拥有更开放的姿态,顺着旋转楼梯到达平顶的观景平台,视野和心境也会随着登高发生变化,与自然之间产生微妙的关系。”


“人住在建筑里,建筑又处于自然中,相比于在城市里做设计,同时还要兼顾它如何与养鸡场有更密切的互动,巧妙植入文化艺术业态,这次考虑的角度会更宏观一点。”设计师继续说道。

西小楼被用作艺术家驻地项目的创作空间,活络空间设计事务所将四面墙壁涂上Benjamin Moore的Hollingsworth Green浅绿色墙漆,为空间营造松弛活络、富有新鲜感的创作氛围。

最让人印象深刻的是用做创作空间的西小楼,设计师采用了崇明岛当地居民屋舍所使用的绿色琉璃瓦,让建筑融入周围环境,形成深浅过渡的天然调色盘,步入室内,开阔的空间被一抹淡雅温柔的绿色覆盖。


“大部分艺术家工作室以白墙为主, 我们选择了这种淡淡的绿,一方面呼应崇明岛的自然环境,另外也希望为艺术家带来清爽新鲜的感觉,从而刺激创作灵感。”低饱和度的绿能够轻松搭配各种不同色彩、不同形式的艺术作品,具有强大的包容性。

设计师并没有对西小楼室内的功能区域进行严格划分,她认为创作空间需要提供足够的自由度,除了能够容纳艺术家不同尺幅的作品,更需要考虑到通风和采光的问题,以满足他们长期在室内画作的工作需求,室内还设置了几扇小窗户,让艺术家在长时间地创作后,一扭头就可以看到一抹明媚治愈的绿。

相比于用明亮热烈的绿,让观景平台的气氛活泼热闹起来,佳音对于室内墙漆的考虑更为细腻周到,并遥想了艺术家在空间内创作的画面,“他们对室内的光线很有要求,比如光线的变化会影响化作的颜色,甚至艺术家的情绪,所以室内尽量不用太强烈的颜色,最好起到柔和光线的作用。”

西小楼外墙铺设了当地居民盖房时会用到的绿色琉璃瓦,与周围的橘林、草坪形成深浅不一、自然过渡的天然色盘,从而呼应“自然”、“野生”、“生态”的主题。

对于佳音来说,绿色不只是疗愈,还意味着刺激、新鲜,它代表了一种生命力。她认为崇明岛不应只是一个度假休闲的好去处,“来崇明岛的年轻人还不够多,它需要被不断激活,比如把有活力有激情的活动带到岛上,像音乐节、艺术季等等,让丰富元素在这里发生冲突、相互碰撞,从而刺激不同业态野蛮生长。”


总有一天,成熟的创作氛围和气质、水准不凡的建筑和艺术作品,或许会让这片岛屿拥有一个强有力的心脏,我们更期待它未来将以核心之姿态,涌现出人与自然呼应、大地与艺术完美融合的感动与震撼。



 品牌简介 


Benjamin Mooore美国本杰明摩尔涂料品牌于1883年创立于美国纽约布鲁克林,是具有百年历史的色彩专家。Benjamin Moore采用绿色环保的专利水性色浆,拥有逾3500种颜色选择。旗下多系列产品为外墙、居室、卫浴以及公共空间提供灵活解决方案。涂料包含多种光泽度选项,可呈现哑光、蛋壳光与缎光效果。



INTERACTION

话题互动


你对崇明岛的印象怎样?

如何看待艺术在乡野蓬勃生长?



出品人|Beryl Hsu

监制|Connie Wang

导演|Yawen Wang

统筹|Kay

视频摄影|Yunkai Wang

剪辑|raki Cheng Huang

平面摄影|张伟豪 

编辑、撰文|Luner 

视觉设计 | Mok Mo、Sifan Qin、Ivan.Y

家具鸣谢|GDD(Global Design Distribution)


推荐阅读

此城彼色 | 靠颜值出圈的深圳坪山,

用色彩勾勒一座“理想之城”

此城彼色 | 用温柔白沙底色,

装扮1930年代上海老洋房

此城彼色|乡村建筑的颜色,

离不开砖石与泥土

▼  点击“阅读原文”购买这本《安邸AD》11月刊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